玄 心 堂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知识 > 道教修炼 > 详细内容
司马承祯《坐忘论》与道家道超万物思想
作者:包其锐  发布时间:2010/1/24  阅读次数:601  字体大小: 【】 【】【

关于司马承祯《坐忘论》所受道家思想之影响,学术界已有定论。卿希泰先生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道教史,对此有宏观而准确的叙述与讨论。本文拟就《坐忘论》与道家道超万物思想的关系问题,展开进一步探发,以见司马承祯修道思想中继承和发展道家思想的一个具体面向。      

众所周知,“道”乃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和最高范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家之哲学也就是道家的道论。道论里面的道,不仅是一个宇宙论观念,同时还是一个本根论、本体论观念。而道家提出的作为万物本根或本体的“道”,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一元性、超越性的哲学范畴。从本上讲,“道”是天地万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也是人事人为的行动准则;而从体上讲,“道”则是无条件性、绝对性的存在。道是永恒的,更是无名无为无形的存在,因而“道”又是超越于万物之外的存在。易言之,“道”与万物的关系乃是体用不二却又绝对超越于万事万物之外。即一方面,道无所不在并内存于宇宙万物之中,具有遍在性和内存性,此为道的内在超越性;另一方面,道又是无形无名无为的存在,它不可见不可闻,不可以命名,且没有目的没有意志,但是它却是万物的本原与依据,具有绝对性和超越性,这就是道的外在超越性。      

所以,从体用两方面来阐述道的内在超越性和外在超越性,进而归纳为道超万物一直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维方式。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维方式。      

在《坐忘论·序》中,司马承祯开篇即阐述了道与人的关系。他说:      

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      

这是从用的方面说道的内在超越性,即道对于人的作用在于:就生命的层次来说,道是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是人的生命存在所必需的最宝贵的东西;以个体生命与道的关系而言,道与人是不可分离的存在物,这就像池塘中的鱼与水不可分离的关系一样,即没有水,鱼很快就会死亡;而没有鱼,水的存在就缺少意义。当然,从根本上说,鱼是离不开水,而水则是可以离开鱼,这就像人离不开道,道却可以离开某个个体的人存在一样,所以,道对于人具有超越性,而这一超越性正是道的内在超越性。司马承祯这一论述道与人的关系正是继承了道家从用的方面、以道的内在超越性为角度来论述道超万物的思维方式。      

在《坐忘论·信敬一》中,司马承祯接着说道:      

至道超于色味,真性隔于可欲。      

这就是说作为绝对性、超越性存在的“道”是无色无味的存在,所以“道”的真性不是人可以提看得见、听得到和闻得着的,而是超越于人的各种感觉把握之外的绝对存在。这显然是道家哲学从体的方面、以道的外在超越性为角度来阐述道超万物思维方式的直接继承。      

司马承祯在《坐忘论·收心三》中继续说道:      

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      

这仍然是道家哲学从体的方面、以道的外在超越性为角度来阐述道超万物的思维方式的直接继承。

最后,司马承祯在《坐忘论·得道七》中总结道:      

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       所以然而然之。通生无匮,谓之道。      

这里描述的道虽然具有神秘主义倾向,但从根本上讲,则是道家哲学从体用两方面来阐述道的内在超越性和外在超越性,进而归纳为道超万物的核心思维方式,这也算是对前面要么从用的方面、以道的内在超越性为角度来论述道超万物,要么从体的方面、以道的外在超越性为角度来阐述道超万物思维方式的综合,以回归到道家哲学道超万物的核心思维。      

司马承祯正是在继承道家哲学从体用两方面来阐述道的内在超越性和外在超越性,进而归纳为道超万物的核心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了其道体道性论。而司马承祯对道家道超万物思想的发展在于:一方面,老子之道基本上是外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客观性的存在,庄子之道虽然继承了老子的客观性,但是已经出现从人的主观性来发挥道的意蕴,走上从主观精神上实现内在超越之路的倾向,而司马承祯正是沿着庄子这一从主观精神上实现内在超越之路往前走,而且走得比庄子更加彻底,把老、庄之道直接拉回了人的心中。我们从司马承祯在在《坐忘论·收心三》和《坐忘论·泰定六》中的话语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一路向:      

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       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      

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慧生,慧出本性,非适今有。      

这不正是把心与道看成是即本即体的关系,道就居在心中,而心的本体就是道吗?      

另一方面,老子之道是以本根论、本体论形态为主,庄子之道则基本上是境界形态。从老子之道到庄子之道表明庄子对道的描述越来越抽象,越来越主观,抽象就难以认识,主观则难以交流。而到了司马承祯这里,虽然道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抽象性与主观性比之庄子更加浓厚,道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具有宗教神秘主义特性的主观性存在了。。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坐忘论·收心三》、《坐忘论·泰定六》和《坐忘论·得道七》:      

原其心体,以道为本。      

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慧生,慧出本性,非适今有。      

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之。通生无匮,谓之道。       

如前所述,前面两句话表明了心与道是即本即体的关系,道也就由客观性存在内化于人心之中,进而变成主观性存在了;而第三句话对于道的描述,则完全变成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存在了,而这正是司马承祯之道与老庄之道的区别所在。(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2006研究生班)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玄心堂 ( www.xuanxintang.org

   联系QQ 1130590536(ID 先明子)

粤ICP备10005811号